人物哲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庆专栏 | 人物哲学 | 正文
人物||哲学——立德滋兰树慧 育才桃李芬芳 何颖
作者:     时间:2021-09-07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何颖,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国务院政府津贴获得者,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女职工建功立业标兵”,龙江学者(特聘教授),黑龙江省优秀中青年专家,黑龙江省“六个一批”理论专家人才。她曾任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校长,兼任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政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行政管理学会教学研究会副会长,全国应用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政策学研究会常务理事等职。在所有的职务中,她最珍惜的是“教师”这一身份,在所有的荣誉中,她最看重的还是“教学与科研”这一类成果。她常常说,教书和科研是她一生的事业,她用激情淬炼出对党的教育事业的无限忠诚,用深情倾洒着对学生的满腔热爱。

教师是我的第一身份

1956 年,何颖出生在牡丹江市一个普通的干部家庭。1973 年,年仅17岁的她响应党的号召,上山下乡成为一名知青,在最苦最累的农场一干就是5年。由于白天的工作十分辛苦,很多人一到晚上倒头便睡,但何颖却在“恶补”落下的文化知识,“无论什么样的状况,都要坚持学习!”时至今日,何颖也经常和自己的学生这样说。1978 年,何颖以优异成绩考入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哲学系,从此,她与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至今已有40个年头。

何颖十分珍惜读书的机会,本科四年期间,她把图书馆的哲学书看了个遍,每天早晨五点背英语单词,晚上自习到十点封楼才回寝室。大学期间,何颖担任班级团支书和校女篮队长,课外活动很多,但这丝毫没有影响她的学习。1982 年,何颖因学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成为一名大学教师。

“我这一辈子只有一个工作单位,就是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我爱黑大!黑大培养我从一个助教成长为国家级教学名师,使我从知青成长为大学校长,黑大是我的圣地!”提起母校,一向坚毅的何颖也不禁有些激动。在她从教的36年里,一共做了三件大事,一是教书,二是科研,三是管理。在她看来,这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教书,“教师是我的第一身份”,何颖由始至终这样认为。

初为人师,何颖便承担了授课难度较大的《哲学笔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等经典原著课程。为了“对课上说的话负责”,在没有网络的年代,“卡片”就是最好的教具,至今她仍保留着整整几大纸箱的读书与教学卡片。“笔记”更是随身携带,知识点不断加以标注和补充,30多年前的知识脉络结构清晰可查。直至今日,“卡片”和“笔记”仍然有时运用在她的课堂中。

“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听了解渴”是学生们对何颖课堂教学的一致评价。她的课堂讲授思路清晰、字字珠玑,知识面宽、信息量大,分析透彻、观点鲜明,授课内容横跨哲学、行政学、管理学、政治学几大领域,她在课堂上纵横捭阖,游刃有余,极具大师风范。朴素的话语,深入浅出的启发式授课方式,令同学们豁然开朗、受益匪浅。听过她讲课的同学无一不惊叹她深厚的学识修养和渊博的知识储备,这背后,是她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即使讲过近二百次的《行政管理学》课程,她仍坚持课前备课,梳理好授课的要点、重点、难点、热点问题,一个个看似信手拈来的例证与板书,却是她精心的课堂设计。

36年来,不论是上课还是工作,何颖从未迟到过。为了把最新的行政管理信息和最前沿的学术动态带到课堂,何颖一直保持着每天早晨七点准时收看新闻的习惯,当上课铃声响起,最“新鲜”的知识,就在她的课堂讲授与传播。“常听常新”,很多其他专业的学生也被吸引,前来旁听。

36年来,何颖始终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在任教学副校长期间一直坚持为本科、硕士、博士授课,同事们开玩笑说何颖是“三栖教授”,只是在做校长期间才停止为本科授课,但她仍坚持在晚上与休息日为研究生上课。何颖曾经在多个场合说“对我而言教授是永远的,校长是暂时的。”

何颖对自己要求极高,对教师肩负的责任感看得很重,她说,“面对学生,我的责任感便油然而生”。因此,无论身体多么疲累,只要登上讲台,她一定是充满激情、神采奕奕。但极少人知道,走出教室后她经常大汗淋漓,累得近乎虚脱。

“教师是我的第一身份,但教师的职责绝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还必须通过教学过程帮助同学们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生活观和价值观,让他们成人成才”。这是何颖的教育理念,国家级教学名师的荣誉就是对何颖36年来兢兢业业教书育人当之无愧的肯定!

做老师就是要不求回报地爱学生

“硕博是研究生,是搞研究的,没有科研做基础,不站在学术的前沿上是带不好的。”在对硕士和博士的培养上,何颖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教学与科研结合,以科研成果为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质量,以严谨的学术训练锻造学生的学术修养,培养学生知识的规范性和思维的创造性。她还根据每个学生的所学专长与自身特点,帮助他们探寻适合的学术研究领域与研究方向,竭尽全力为学生铺路。

严格要求是何颖对学生负责的另一种方式,追求极致、力求完美是何颖一贯的做事风格,严谨细致是她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在指导学生修改论文时,任何一个细节都要经过仔细推敲,2013 级管理哲学一位学生的博士论文题目,用了“当代”一词,何颖认为论文阐释的内容应当属于“现代”的范畴。仅一字之差,她与学生重新翻阅了历史、哲学、管理学等多个领域的典籍进行求证,确保其精准。

“要么不做,做就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何颖是这样要求自己的,也是这样教导她的学生的。曾有篇25万字的博士论文,何颖前后为学生修改了五遍,有天直到凌晨一点还在手机视频进行指导,事后学生深感不安,担心老师身体吃不消,谁知第二天何颖仍然准时出现在办公桌前。

学生们回忆说,何颖经常是工作到晚六点走出校长办公室就直奔教室,一直上课到晚上九点,经常连饭都来不及吃,办公桌上的饼干、面包、咖啡,随便弄点便是一顿饭。有一次,一名博士研究生与何颖一同参加全国学术会议回来,候机时她玩着 IPAD 想放松一下,一回头却发现何颖在平板电脑上专注地修改着论文。高血糖、腿部浮肿、营养不良已是多年陈疾,至今,不少学生对何颖一边打点滴一边修改论文的情景印象深刻。

对自己如此“苛刻”的何颖,对待学生却展现了她全部的柔情。她说“做老师就是要不求回报地爱学生”,她视学生为自己的孩子,细心留意着家境贫寒的学生情况,常常背地里自掏腰包帮助他们交学费、书费。36年来她以各种方式资助、帮助了很多学生,大部分学生名字何颖自己都记不清了,但是这份师恩却一直牢牢印刻在学生的心田里。

曾经有个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一度靠打工维持生活来源,几近辍学,何颖得知他的情况后,在他最后的毕业考试阶段,将 2000元钱装在信封里让班长转交给他。2014 年,在毕业十周年聚会上,这个学生掏出小心翼翼保留了多年的信封跪在何颖面前,动情地说道:“没有您当时的 2000 元,就没有我的今天”。

何颖的治学态度深深影响着她的一届又一届学生,不求回报的爱温暖着一颗颗学子的心。如今,桃李遍天下,她的学生们谨记着何颖的谆谆教诲,在各自的岗位上坚守本分,认真做事。尤其是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的一大批中青年教师,传承了何颖的精神,默默耕耘、无私奉献,汇集着青春的力量为母校的蓬勃发展做出新的贡献,他们称自己是“在何老师这棵大树下乘凉的人”,并把这份不求回报的爱继续传承下去。

我只有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在哲学与行政管理系工作期间,何颖本可以“轻松地”继续留在哲学专业教课,但在组织的安排下她却勇敢地挑起行政管理专业建设沉甸甸的担子,带领行政管理教研室的同仁们一起奋斗。

当时,国内的行政管理学科雏形初具,规模小、教材少、专业新,何颖一人前往北京求教调研。带着对学科建设的满腔热情和一颗无所畏惧的心,她把不满一岁的孩子留在家里,独身闯北京,在租住的地下室待了半个多月,甚至跑折了一双鞋,最终以诚意打动了行政管理学泰斗中国人民大学的黄达强教授,在黄老师的帮助下带回最新的教材,拟定了课程设置与教学计划,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孵化出了如今的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政府管理学院。

何颖在行政管理理论及行政哲学与非理性问题研究这两个领域里,获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并为全国学界广泛认可。行政哲学研究始终保持在全国的学术前沿,相关研究成果在全国学术界颇具影响力,构建了行政哲学研究的体系与内容,开创了该领域的研究先河。40 万字的学术专著《行政哲学研究》2010 年入选首届《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文库》,2015 年获国内人文社科领域最高奖的教育部人文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填补了黑龙江省人文社科获一等奖的空白,至今仍是黑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人。哲学非理性问题的研究更是独树一帜,她的博士论文《多维视野中的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获 2004 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至今保持着学术研究的前沿位置。

由何颖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公共行政基础理论研究》和《新时期国家能力及其建设问题研究》已经结题,评估等级均为优秀,2017 年,又成功申获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国家治理的伦理问题研究》。她还出版了《非理性及其价值研究》、《行政学》、《公共行政理论探究》等学术著作 10 余部,在《哲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政治学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纸刊物发表学术论文 80 余篇,并多次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光明日报》转载。

这些学术成果的背后有着怎样的付出,是常人难以想象的。她时时处处在和时间赛跑,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和琐碎的行政工作压力下,挤时间看书学习,经常伏案到凌晨,一度睡眠时间每天只有四个小时左右。她的全部心血凝结在行政管理理论及行政哲学与非理性问题研究上,焚膏继晷,博士论文用了短短三年时间便撰写完成。

她在博士论文后记中这样写道,“生命需要充实,学术需要创新,人生之路需要攀登,既然我认定了这样一种生活的价值,认定了拼搏、奋进这样一种生存方式,我只有义无反顾地走下去。”她的博士导师张奎良先生由衷感叹:“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是何颖用半条命换来的!”

不忘初心,现在我很幸福

在外人看来,何颖已经达到了多数人不能企及的高度,大学校长、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人文社科一等奖、五次获黑龙江省社科一等奖,任何一项对于常人来说都是受用一生的荣耀。然而,光环和荣誉的背后是不为人知的艰辛与汗水。

特别是在担任校领导职务期间,即使面对繁重如山的行政管理工作,她始终耕耘在教学第一线,坚持讲授着研究生的课程,无时无刻不在牵挂着她的学生们。2900 多个日日夜夜,“白 + 黑”、“5+2”已然成为生活常态,何颖个人的科研受到了影响,但是丝毫没有影响她为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发展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八年间,何颖仅发表了两篇学术论文,但是学校的科研量却有了大幅提升,高水平科研成果有了明显提高,人才引进与教学、科研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何颖将自己的青春和心血全部奉献给了她深爱的教学科研事业,牺牲最多的是和家人的相处时间。“我也许是一个好老师、好领导,但绝不是一个好妈妈、好妻子、好女儿”,她感慨地说道,“我亏欠他们太多”。事实上,何颖的女儿从小是幼儿园里出勤率最高的,乖巧的她几乎不像同龄的孩子那样缠着妈妈;上完课回到家,何颖常常累得一头倒在沙发,连吃饭的力气也没有,她的丈夫包揽了大部分家务,默默做好饭菜等着她;母亲生病,何颖因为工作繁忙无法脱身回去照料,妹妹们照顾母亲而缺席的那个人总是她,这也成了她心头最大的苦痛和愧疚 ...... 然而也正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能够让她心无旁骛地投身在教学科研事业上。

作为领导,何颖平易近人,丝毫没有“官架子”。即使身为校长,她保持着一贯朴素的作风,穿着永远整洁利落、头发一丝不苟地挽在脑后,依然是师生口中亲切的“何老师”。如今,离开校长岗位后的何颖回归到心心念念的教学与科研的生活世界,重心由学校管理转回到教学和科研上来。一年来,发表三篇高水平学术论文,申获一项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她终于可以再次把全部精力投入到她深爱的教学与学术研究中去了。

学术会议、学术讲座、学生培养等等将她的日程重新安排满满,她却感到久违的宁静和满足。听到学生们在各自领域取得进步的消息,看到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学术期刊上发表,偶尔可以和女儿相约喝下午茶,静静地看书、读报、讨论问题,周末回家陪伴自己的老母亲 ...... 何颖对现在的生活状态很享受,刚过耳顺之年的她仍旧心怀梦想,为学生们播种下理想的种子,看它们慢慢生根发芽,逐渐长成理想信念的参天大树!

“不忘初心,现在我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