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深切感悟感受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带动全院师生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进一步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充分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的作用。哲学学院主要负责人向全院2023级本科生讲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思政课。
6月4日,哲学学院党总支书记孙美晖于汇文楼221室讲授专题思政课。她表示,新时代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同向而行,中国式现代化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夯实物质和精神文明基础,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凝聚磅礴力量。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提出,是应对国内外一切风险挑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是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必然要求,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仅是理论学习,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实践和体现,她鼓励同学们充分依托学院现有平台优势,积极参加例如依托学院二级教授关健英老师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伦理认同研究,组建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调研宣讲团队等,在实践中切身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认同感。
6月4日,哲学学院院长蒋红雨于汇文楼337室讲授专题思政课。他表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也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党在新时代形成的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探索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进一步拓展,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篇。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务,作为哲学专业的莘莘学子,要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所蕴含的马克思主义道理学理哲理和立场观点方法,并充分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具有独特价值,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贡献青春力量。
此次主题思政课让学院全体2023级本科生深刻感受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必然性和特殊的重要性,更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和责任感。哲学学院将立足学校实际,充分运用本地区的特色资源,统筹谋划实践教学,引导学生从理论的高度准确理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着力探索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的新模式,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基层、走进社会,助力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并在实践中外化于行,使新时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育更富生机活力。(哲学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