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在线
张彭松教授文章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论点摘编
作者:     时间:2020-07-30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我院张彭松教授发表于《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年7月的文章《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一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于2019年第5期论点摘编。


文中张彭松教授厘清了围绕着亚里士多德的德性幸福论意志的两种幸福观的理论论争,指出这种论争对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细致分析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由于缺少思想史的考察和整体的判断,并不能凸显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独特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为此,其在文中对亚里士多德的幸福伦理置于古希腊理性主义德性伦理的理论背景中考察,又能够放在西方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中,对现代规范伦理的理论反思中凸显复兴德性伦理的幸福意蕴,会更加全面地揭示出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根本特点,体现出他所特有的“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进行阐述。第一部分“柏拉图的哲学智慧及至善幸福”中,探讨了柏拉图将德性本质的重心从怎样成为“有 德性的人”转移到什么是“真正的善”这一最高 的统一性问题,确立了知识的最终来源是“善 的理念”;第二部分“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与“理论 智慧”的分野”,认为正是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 “理念论”的激烈批评,开启了古希腊理性主义幸福观的实践转向。指出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明确区分了 “理论智慧”与“实践智慧”,细致地说明了“实践智慧”使人在具体行动领域中把握适度的道德德性的能力。正是由 于“实践智慧”不只是同普遍的、确定的知识相关,也要考虑具体的、可变化的事物,使德性具有实践的目的,在处理情感、欲望等非理性行为中避免过度与不及,做到适度,达到中道,才能获得人们能够实现的真实幸福;第三部分“‘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指出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虽然也具有灵魂的理智部分,属于理智德性范畴,但却是与“理论智慧”不同的另一种理性能力。相对于“理论智慧”所追求的是普遍永恒的知识,“实践智慧”则适用于变化的经验领域,涉及行为的具体原则,认为亚里士多德在提出“实践智慧”的同时,也强调了与“理论智慧”的内在关联,凸显出基于“理论智慧”的幸福张力;第四部分“现代际遇中的幸福启示”,指出,亚里士多德德性论幸福观的内在张力不仅存在于他自身理论的逻辑架构与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智主义幸福伦理之间的理论关联,也体现在亚里士多德幸福伦理的现代复兴中。关于亚里士多德幸福观的综合论与理智论之间的争执,不能局限于亚里士多德幸福伦理中“属人的幸福”与“思辨的幸福”何者为最重要的理论探讨,也需要将他的幸福伦理置于古希腊伦理学的理论背景和社会实践的考察中,更应该放在社会发展和伦理思想的历史演变中,能够切实展示出亚里士多德“实践智慧”的幸福张力之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