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哲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校庆专栏 | 故事哲学 | 正文
故事||哲学——品重懿范 立德树人
作者:     时间:2021-09-14     资料来源:      浏览次数:

品重懿范 立德树人——我和我的老师

哲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李楠明教授

1984年我从吉林大学哲学系毕业,毕业后来到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研室工作至今。在其间1986年至2000年师从开云官方注册-开云(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张奎良先生,转眼已过30余载。张先生作为一名教师,他身上那种拳拳赤子心和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敬业心,以及对学生的爱护关心都一直教育着我。

在上世纪80年代初,张先生因为对人本主义异化理论的研究曾引起了不小的轰动,遭受了批判。我就问过老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敏感的问题,是出于什么原因呢?老师沉默片刻,才开口说,“我之所以要研究人本主义异化理论,是因为文化大革命期间大搞阶级斗争,不讲人性,难道我们理论界在这极左路线的十年浩劫中就没有责任吗?”于是我恍然大悟,在传统教科书只讲客观规律,只讲斗争的背景下,这种客观化的无人理论和只讲斗争的思维必然会应运而生,这样的思维会对我们现实造成极大的扭曲。而张老师正出于此才研究的这个问题。再后来张老师研究马克思晚年的东方社会理论,可以很准确的说这个理论是与张老师的名字联系在一起的。同样,我也问过老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因为改革开放之后,我国走了一条不同于传统计划经济的道路,社会上出现了种种质疑的声音,有人认为我们是在挂着社会主义的牌子走资本主义的道路,并且人们在思想上也产生了困惑。张老师为了解答这些疑问与困惑,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寻求内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依据,才做了马克思晚年东方社会理论的研究。

不难发现张老师的每个研究都不是空洞的泛泛而谈,他都是以社会发展为需要,以关切人民为己任,这种大音希声,大爱无痕的精神时刻激励着我。不仅如此,老师在工作中诲人不倦的精神,恪尽职守的态度也深深感染着我。

记得有一次我们去北京开会,会后因为还有一些问题要探讨,所以和北大的同志们一起进餐。结果老师很高兴啊,喝多了。第二天,令我意外的是清晨五点他就已经坐在包厢外看着当天要给博士上课的讲稿。我便问老师:“老师您已经这么大年岁了,而且昨天已经很疲劳了,再说这个课您还用再备吗?”老师的回答令我至今受教。他说:“我每次讲课之前都要在脑子里走一遍,想想每个地方应该怎么讲,即使这个内容很熟,也要提前做好准备。”在此之后,这也督促着我,在进行教学的时候能像老师一样,一定要提前在脑子里过一遍,这样才能对学生负责,你讲的内容才能打动学生。

另外,张老师还给我留下了一个深刻印象。就是他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上都处处为学生着想,关心爱护学生。这我深有感触。虽然我毕业于吉林大学,而且当时吉大的教学水平还是很高的,但我在哲学方面素养的提高,主要还是归咎于师从张老师之后。因为他总是在不断地督促你,总是让我们做一些课题。其实他完全可以选择做一些轻巧的事情,但是他为了我们能够快速提高,为了对我们负责,他选择牺牲休息的时间指导我们课题。而且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困难,跟老师说,老师都会放在心上,想办法去帮你解决。我记得当年我们毕业之后想要找到称心的工作是很难的,有的同学就来寻求老师的帮助。因为这个同学的外语能力比较突出,老师就帮她引荐到中央编译局,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即使现在老师已经满头白发,但仍用心上好每一节课,仍心系每个学生。老师身上的那种耿耿园丁意,拳拳育人心是我们每位教育者都应当学习的。

时至今日,张先生教学俞近60载,他始终以身作则,彰显师者风范。为国家发展,尽心尽力;为哲学发展,鞠躬尽瘁;为学生发展,呕心沥血。他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每名学生,以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真切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知识分子的爱国情怀和执着精神。先生是师,是友,是我们的榜样!